文化能力培训班的学习体会


————内分泌科 李春华
第一部分(案例)
患者,钱某,女性,68岁,临安人,汉族,无宗教信仰,小学文化,诊断:糖尿病,高血压,定于2025-1-3 13:30行胃肠联合检查,但是患者因饥饿,12:30时进食面包一小块,护士知晓后汇报医师,出于麻醉安全考虑医生决定将该患者检查顺序推迟,和胃镜室联系原本排后的胃肠镜提前进行。然而,排后的胃肠镜检查患者息肉较多,检查和息肉摘除时间大幅延长,导致这位患者等待时间远超预期。患者及家属不了解情况,对医护人员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意见,认为医院安排混乱,没有合理规划时间,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等待,家属在病房区频繁向医护人员抱怨,并要求医院给出明确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否则将向医院上级管理部门投诉。
选择的这个案例的原因:此案例是常见的检查护理冲突场景,涉及患者行为、医疗决策、沟通及家属情绪等多因素交织,反映了医疗护理的复杂性与现实困难,具典型性。凸显了沟通不畅易致医患纠纷,以及特殊检查前教育缺失的问题,为探讨改进沟通技巧、加强特殊检查前教育以提升护理质量提供范例。充分暴露了医疗保健系统在检查评估管理、检查调度等方面的问题,为后续研究如何完善系统、优化护理流程提供方向。
第二部分(对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的冲突:
患者因检查前担心低血糖进食面包一小块致检查推迟,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和意见,质疑医院安排。
冲突原因:
1.患者及家属:对胃肠镜前准备要求不了解,缺乏医疗知识,且在等待过程中焦虑情绪积累。
2.医护人员:检查前教育不到位,未充分告知禁食禁水重要性;检查时间调整后,沟通不及时、不清晰,未有效安抚家属情绪。
病人视角的原因(文化评估):世界观、文化与社会结构层
1.世界观:患者及家属视检查为严谨流程,应按计划高效完成,应再三强调不能进食,未料因患者擅自进食面包推迟,对医院秩序产生质疑,凸显其对精准医疗服务的预期。
2.需求未被满足:家属出于关爱予面包一小块,未考虑对检查的影响;等待中焦虑积累,受其他患者言论影响,急切维护患者权益,向医护施压。
3.技术因素: 检查前评估缺漏,未防患者违规进食;检查调度欠灵活,难应对变更;医护解释检查调整原因不充分,未缓解家属焦虑。
4.对医疗流程不理解:患者及家属缺乏检查知识,医护检查前教育不足,沟通未因材施教,致双方误解冲突。
5.经济压力:住院费用均有2个儿子平摊,使家属重效率,延迟引发焦虑,不满医院服务,影响对医护态度。
6.语言及沟通因素:无语言障碍,但是患者文化程度低,沟通不良主因是医护解释不深入、患者家属理解有限、认为医护态度冷漠、未被尊重(如忽视病人主诉),未能有效传递信息。
文化照护决策和实施:
1.评估需求:希望检查前获得充分指导,检查安排透明及时告知、检查中给予关怀及沟通,检查后贴心护理和宣教。
2.制定方案:结合文化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计划,采用图文、视频等易懂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胃肠镜检查流程与注意事项,确保其理解并遵守检查要求,如禁食禁水时间等。
3.沟通技巧:沟通中注意肢体语言,语气,语速,和文化禁忌(眼神接触,手势),医护人员在检查安排有变时,应立即、主动且清晰地向家属说明原因、预计等待时长,并定时更新检查进展,缓解家属焦虑,同时注重倾听家属意见,给予关怀。
4.服务落地:医务人员检查前全面评估与沟通、严格遵守检查前准备规定、提高检查效率与灵活性、检查后特殊情况密切观察与护理。
5. 提升服务意识:培养医护人员的同理心和服务意识,从患者及家属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及时回应诉求,提供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避免类似冲突再次发生。
第三部分(收获和反思)
1.学习收获:
1.1.文化因素对医疗行为的影响:认识到文化价值观念在患者及家属决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如本案例中,家属因亲情关怀在临近检查时进食一小块面包,反映出在部分文化情境下,对患者即时生理需求的关注优先于遵循医疗规范,这种文化习惯与胃肠镜检查前准备要求形成冲突,凸显了文化背景对医疗行为的潜在影响。
1.2.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深刻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沟通方式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在检查推迟问题上的矛盾,部分源于医护人员未能充分考虑家属的文化思维模式,使用专业术语且缺乏耐心解释,而家属受自身文化观念影响,对医护人员的安排产生误解,认为医院缺乏人文关怀,进而引发不满情绪,这表明文化差异若不被重视,会严重阻碍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1.3.文化视角下的医疗服务认知局限:察觉到自身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对文化因素的考量存在不足。以往可能更专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层面,而忽视了患者所处文化环境对其就医心理和行为的塑造,没有将文化能力纳入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范畴,导致在面对文化冲突引发的纠纷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2. 反思(怎么做才能更有收获)
2.1.加强文化知识学习:主动深入了解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家庭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这些文化元素在健康观念和医疗行为上的体现,如某些文化中对饮食、饮水的特殊规定以及对疾病和治疗的传统看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等方式,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敏感度。
2.2. 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接受专业的跨文化沟通培训,学习如何在医疗场景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包括掌握通俗易懂且尊重文化差异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倾听患者及家属的文化诉求,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肢体语言、表情等传递关怀和理解,在解释医疗问题时能够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比喻和举例,确保信息准确传达并被接受,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沟通不畅和纠纷。
2.3.将文化因素融入医疗服务流程:在特殊检查评估阶段,增加对患者文化背景的调查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计划,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可能对检查准备和实施产生的影响,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和沟通预案。在检查时间安排出现变动时,从患者文化视角出发,以更人性化、更易被接受的方式告知原因和调整后的安排,同时关注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反应,及时给予文化适宜的心理支持和安慰,使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文化关怀,从而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也让自己在医疗实践中收获更多关于文化与医疗融合的知识和经验,实现文化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共同成长。
工作的17年里,遇见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也遇见过各种不同的患者,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一定要控制情绪,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