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镜,照见临床护理工作的温情与责任


————感染科:胡锦华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论语》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朴素的哲理,穿越千年时光,指引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至理名言,更是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深刻体会并奉为圭臬的行为准则。步入护理这片神圣而复杂的领域,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与温情。面对病痛缠身的患者,我们不仅是治疗者,更是他们心灵的慰藉者。这句话如同一面明镜,时刻提醒我要以同理心去理解患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服务患者。
一、尊重与理解
在临床工作中,每一位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恐惧与期待。当我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希望如何被对待?”记得有次夜班遇到一个因为新冠肺炎发热而独自一人来住院的老奶奶,当时给她安排的是单间,她刚进病房整个人就恐惧不安。一直问东问西,当时夜班一个人只能按医嘱先做好治疗,每次只是匆匆忙忙去看一下,并未深入的了解她的情绪变化。导致她一晚上不睡觉,不停的打呼叫铃,也影响其他患者也休息,第二天查房时我们就特别关注这个患者,主管医生详细告知她的病情,作为护理团队的我们也及时给予她心理安慰。最后这位老奶奶出院时专门买水果来感谢我们。正是这份自我反省促使我更加尊重患者的意愿,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怀,往往是患者心中最温暖的慰藉。
二、耐心与细致
护理工作繁琐而细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专注。面对反复询问病情的患者,我提醒自己:“如果我是他,面对未知与不安,我是否也渴望听到详细的讲解与安慰。”于是,我学会了更加耐心地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术语,确保患者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病情与治疗方案。同时,我也注重每一个护理动作的轻柔与准确,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细心的操作都是对患者身体与心灵的呵护。当遇到听力下降的老年患者,耐心的多讲几遍,或者用本地语言和他们沟通,当他们听明白之后,从那种微笑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认可。当遇到静脉较差,皮肤干燥,穿刺困难的高龄患者时,我们先要耐心解释其目的,再进行操作,尽量动作轻柔,即使一下穿刺不成功,他们不但会理解而且会允许我们二次操作。所以耐心与细心也是与患者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同理心与关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教会了我如何在情感上与患者产生共鸣。在护理过程中,我时常遇到情绪低落、甚至绝望的患者。这时,我会努力想像自己或亲友遭遇同等困难时的感受。用一颗同理心去靠近他们,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还记得有次我们收治了一位妊娠28周的患者,因检查出来是结核性胸膜炎,她就特别紧张、害怕,甚至还哭了,我们主管医生很耐心且详细的告知了她目前的治疗方案,尽量消除她的恐惧心理。建立共同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次我们去巡视病房,主动和她聊天,让她听音乐,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当家人来不及送饭时,我们安排吃的,指导她健康合理饮食,确保胎儿营养充足。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后她病情好转出院了,送了锦旗感谢我们全体医护人员。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次紧握的双手,都能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怀与温暖,从而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八个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却蕴含着无限的力量。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不忘初心,始终坚守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未来,我将继续以这句话为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与光明。